## 被觀看的芝麻女孩:數(shù)字時代下身體規(guī)訓的視覺政治在某個不經(jīng)意的下午,你滑動手機屏幕時突然停下——一張"芝麻女孩"的圖片闖入視線。畫面中的少女皮膚上密布著細小的黑色斑點,宛如撒落的芝麻,這種視覺沖擊力極強的圖像在社交媒體上病毒式傳播,引發(fā)無數(shù)點贊、評論與轉發(fā)。這個看似簡單的網(wǎng)絡現(xiàn)象背后,卻隱藏著一整套復雜的視覺政治學機制。"芝麻女孩"不僅是一個被觀看的客體,更是當代數(shù)字社會中身體規(guī)訓的鮮活標本,她的形象被剝離了作為人的主體性,淪為滿足窺視欲與獵奇心的視覺消費品。當我們凝視這些圖片時,我們不僅在看一個特別的個體,更在參與一場關于正常與異常、美麗與丑陋、接納與排斥的集體裁決。回望歷史長河,人類對異常身體的展示從未停歇。中世紀歐洲的宮廷侏儒、維多利亞時代的畸形秀、馬戲團的"怪胎"表演,構成了福柯筆下"規(guī)訓社會"的早期形態(tài)。這些展示行為將非常態(tài)身體客體化,通過觀看行為確立觀看者"正常"的優(yōu)越地位。數(shù)字時代的"芝麻女孩"圖片延續(xù)了這一傳統(tǒng),卻以更加隱蔽、更加民主化的方式進行。每個人都能通過點贊或惡評參與這場現(xiàn)代版的畸形審判,而算法則推波助瀾,將最引人注目的異常身體推至流量巔峰。值得警惕的是,這種展示往往披著"提高關注"的外衣,實則是將個體苦難轉化為大眾娛樂的殘酷機制。當一位"芝麻女孩"的視頻配文是"這樣的我還有人愛嗎",我們不得不質問:這究竟是自我表達,還是被迫迎合觀看期待的表演?社交媒體平臺構建了一套嚴苛的視覺規(guī)訓體系,在這里,身體成為衡量個體價值的首要標準。Instagram上經(jīng)過精心修飾的完美身材、抖音里千篇一律的網(wǎng)紅臉、小紅書上的"白瘦幼"審美標準,共同編織成一張無形的規(guī)訓之網(wǎng)。而"芝麻女孩"這類非常態(tài)身體圖片的流行,恰恰構成了主流審美的陰影部分——它們因偏離標準而獲得關注,卻又因這種關注而被進一步邊緣化。法國哲學家德勒茲曾指出,當代社會已經(jīng)從??鹿P下的規(guī)訓社會進入了"控制社會",控制不再通過封閉機構實現(xiàn),而是通過流動的、分散的代碼和圖像。在這個意義上,每一張被上傳的"芝麻女孩"圖片都在參與構建一種新的身體規(guī)范:要么符合主流審美,要么足夠"異常"以換取流量,沒有第三條路可走。凝視行為中蘊含著復雜的權力關系。當普通用戶瀏覽"芝麻女孩"圖片時,一種微妙的心理機制開始運作:慶幸"幸好不是我"的優(yōu)越感、混合著好奇與厭惡的復雜情緒、以及轉發(fā)的沖動——"大家快來看這個"。英國藝術評論家約翰·伯格在《觀看之道》中揭示:"男性觀察女性,女性注意自己被別人觀察。"而在數(shù)字時代,這一機制變得更加復雜:"正常人"觀察"異常人","異常人"則被迫內(nèi)化這種凝視,甚至主動展示自己的異常以獲得存在感。更令人不安的是商業(yè)資本對這種凝視的利用,某些化妝品公司、醫(yī)療機構會尋找具有明顯皮膚問題的素人進行"改造",錄制"Before-After"視頻,將個體的身體差異轉化為營銷工具。當"芝麻女孩"的圖片被配上"用了這款產(chǎn)品,她終于擺脫困擾"的廣告詞時,人的尊嚴已被徹底物化。面對這種視覺暴力,"芝麻女孩"們并非完全被動。一些勇敢的個體開始重新奪回敘事權,英國皮膚病患者協(xié)會發(fā)起的"Look Beyond the Skin"運動、Instagram上#LoveYourSkin標簽下的分享,都是試圖打破單一審美霸權的努力。這些行動的意義不僅在于提高社會對皮膚疾病的認知,更在于挑戰(zhàn)根深蒂固的視覺政治——誰有權力定義美?什么樣的身體值得被看見?美國學者蘇珊·桑塔格在《疾病的隱喻》中警示我們,將疾病美學化或道德化都是危險的。真正的進步不在于讓"芝麻女孩"變得"好看",而在于建立一個任何身體都不需要為自身存在辯解的社會環(huán)境。在圖像泛濫的時代,我們急需重構觀看倫理。德國哲學家本雅明曾預言機械復制時代將帶來藝術光暈的消失,而今天的社會化媒體則帶來了人的光暈的消失——當我們將"芝麻女孩"簡化為一張獵奇圖片時,我們剝奪了她作為人的豐富性與尊嚴。建立新的觀看倫理,意味著在點擊前思考:我為何要看這張圖片?我的觀看會給對方帶來什么?法國思想家列維納斯提出的"他者之臉"理論給予我們啟示:他人的面容是對我自發(fā)性的質疑,要求我承擔無可推卸的責任。當"芝麻女孩"的圖片出現(xiàn)在我們面前,這不是一次消費機會,而是一次倫理抉擇——是把她當作滿足好奇心的對象,還是承認她與我同樣具有不可侵犯的主體性?數(shù)字時代的攝像頭已經(jīng)將每個人都置于潛在的展示位置,我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既是觀看者又是被觀看者。今天我們對"芝麻女孩"圖片的無反思消費,可能明天就會輪到我們自己被某種方式歸類、標簽化和異化。重建觀看倫理不僅是為了保護少數(shù)群體,更是為了守護我們共同的人性尊嚴。意大利哲學家阿甘本提醒我們,當代政治的核心問題是"赤裸生命"——那些被剝奪政治身份、僅剩下生物性存在的人。當社會將"芝麻女孩"簡化為一系列皮膚圖片時,她何嘗不是數(shù)字時代的赤裸生命?下一次當"芝麻女孩"的圖片出現(xiàn)在時間線上,或許我們可以做一個小小的反抗:不點贊、不評論、不分享,只是靜靜地意識到:這是一個與我同樣擁有復雜內(nèi)心世界的人,她的價值不取決于她是否符合某種審美標準。真正的進步不在于教會"芝麻女孩"如何隱藏自己的斑點,而在于建立一個任何斑點都不需要隱藏的世界。在這個世界里,身體不是被規(guī)訓的對象,而是存在的家園;觀看不是權力的行使,而是相遇的開始。唯有如此,數(shù)字時代的視覺政治才能從壓迫工具轉變?yōu)榻夥帕α?,讓每一種身體都獲得自在存在的權利。